電子書

古代中國人曾經用學富五車這樣的成語來形容一個人的學問大,意思是學習過的書,要用五輛車才可以運得完。考慮到當時的車是牛車馬車,當時的書是竹書,那這個五車其實也真的不能算非常多,不過回頭一想,當時是文言文,言簡意駭,這五車可能已經承載了非常巨大的智慧了,那也相當不得了了。

還有一個成語叫做汗牛充棟,這是說的藏書很多,用牛車來搬運,牛都累得大汗淋漓,用樓房來裝書,都裝滿了。



現在人的圖書館,藏書豐富的,也是占地非常的大,有的需要蓋很多層樓。雖然知識無價,但是從資源利用的效率來看,永遠都有改善的空間。

把圖書做電子化,是其中一個迅猛發展的方向。


電子化,是信息的提取、轉化和存儲的過程。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早已經解決了技術上面的難題,所以,電子化是立刻就可以進行的。

但是,將傳統的印在書本上面的文字轉化成爲信息,這個轉化過程是需要不少成本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人工敲進去,這就需要人力的薪酬,這是成本。有成本沒有問題,關鍵是誰承擔成本。承擔成本者也沒有問題,關鍵是他們如何得到補償,甚至如果可以,他們是不是可以因此而得到收益和利潤?

這幾個問題不回答好,人們做這個電子化的事情就得不到激勵,那麽就會很少人去做。當然,也有人在做并且呼籲大家一起做,例如古滕堡計劃,他們是懷著一個理想的初心在做。這令人尊重,但是這并非是一種可以大規模形成影響力的做法。

如果商業上難於形成利益鏈條,那麽以往的一些書籍,可能就會遇到電子化的困難,雖然電子化顯然會對大衆有利。這需要國家層面的干預和補貼,否則很難成行。


對於新的書,則因爲往往一開始就是在電腦上面敲入了,而且發佈的時候也是用的電子渠道,電子化問題就自然而然解決了。但是,出版業是不是因爲這樣而收到巨大的利益呢?也不盡然。因爲電子化手段的普遍化,在網路上產生内容和傳播内容已經是普羅大衆司空見慣和隨手就可以做的事情了,這導致了内容的碎片化和數量上的膨脹,自然也導致了人們閲讀特點的碎片化快餐化傾向。換一句話說,當出版業得到了電子化的利器時候,市場卻也跟著發生了變化。


所以,現實是很多出版商因爲成本低廉所以使用了電子化手段,但是也有不少走了回頭路,開始在傳統紙質的書上去開拓細分市場。這個回頭不是簡單的複製以前,而是用更加精細的紙質、精細的内容來去捕獲細分的客群。所以,你看到香港的紙質書展覽會每年還在進行,衆多的書商都會在那一段時間到展覽舘做宣傳和推廣。同時,你也看到不少的實體書店在倒閉。


向左向右都有機遇和挑戰。而整體的挑戰,對於出版書這個商業市場來説,人們是不是還會認同和喜愛寫書精英們的内容,還是已經決然離開去沉浸在自己的碎片話語境中?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努力的方向。


圖片來源:pixabay.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