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廣告”的博文

商业场所的免费天地

图片
  一个纯商业的场所,为什么要维护这么大的一片类似公共区域的地方?这里有花有草,有休息坐的板凳,有长椅,还有游乐设施,打篮球的地方,甚至还有小的喷泉和小的瀑布。这就好像在维护一个公共服务里面的一个公园,这是为什么? 商业的场所和商业的组织一定是追求盈利的,除非是非盈利组织,当它是一个商业组织的时候,它一定要追求盈利,所以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考虑效率。当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时候,尽量降低成本的投入,同时增加收入是一个一般化的、大家都能想到的逻辑和做法。但是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商业设施的收入来源于顾客,来源于能够吸引到顾客来这里消费的能力。当一个商业的场所,不能够吸引到顾客的时候,所有的投入产出比都将归为零。 所以把这作为一种最基础的东西来维护,一块能够吸引别人前来的地方。不管别人是以什么样的目的前来,就算是休闲的目的也好,只要人们来了,有人群,那么下一步就有非常大的可能会产生消费。这增加了几率,只有在有了人群有了人气,在这个前提下面,转化率才成为可能。 这方面在线上的业务是体现得非常明显的,过去几十年线上的业务都是以免费作为一个吸引流量的点。它先免费去投入了,让网上的人流进来,例如搜索引擎,人们在搜索的时候不用付钱。然后,才有某些场景产生了相关的业务,才会产生了平台的收入。按这种模式,以免费为先导,引来人流量,从而再引起业务的做法,在线上是有效的。 在线下,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也是有效的。所以维护一块能够吸引人们前来的,经常的,反复来的,有吸引力的免费的一个场所,让人们可以在这里休闲,也是线下业务的一个做法,也是有效的。只要控制得当,尤其在某些好的商业地段,这可能会带来非常巨大的成功。毕竟对于商业来说,人气才是第一要务,没有人气,一切都不复存在。有了人气你不一定会达到目的,效率不一定能达到你的期望的投入产出比。但是它毕竟提供了一种可能,有可能就有希望,没有可能的话就不存在走下去的一种希望。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一个商业设施的场所的老板,会舍得花钱去维护一个类似于公共场所一样的设施和一个类似的天地。

书展是一种特殊的成行成市

图片
香港每一年有一次声势浩大的书展,不仅在香港,而且在周边地区都有名气。对于香港的小朋友和家长来说,这个时候是集中去买书的好时候。香港的书不便宜,在书展上买可以打很多的折扣,所以很多家长会带着小孩,拉着手拉箱去展馆,买回来一箱子的书。 除了书,自然也会围绕着书籍的周边的产品在那里参加展出。例如因为很多小朋友到场,所以玩具和文具自然也就是一个合适的品类。即便没有卖,也是可以打一回广告的。还有例如一些电子书的阅读器,也会在这里设点出售,自然手段也是打折送礼物,大大优惠。 展会还会进一步拓展范围,邀请各种作者,教授,出版商,过来做各种不同专题的论坛,畅谈行业的前景,或者某个特定专题。因为书籍本身就是专注问题讨论问题的平台,所以,这些论坛选题是非常丰富,多彩多姿的。自然,不少出版商会选择这种场合,给自己公司的书籍增加曝光机会,有的还会让自己的签约写手出来做签名销售。如果这个作者还是知名人物,或者明星,那么现场的氛围会更加的火爆。 所以,书展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成行成市。它的时间是短期的,组织比天然的成行成市要严密和主动,不是自发的。但是从效果上来看,宣传推广的聚合效应,购物的互补便利性,从众心理的激发性,这些和自然的成行成市是很类似的。这些效应合并在一起,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发酵效应,让参与的各方都非常积极投入。出版商自然因为可以出很多的书,以及可以做自己的品牌宣传,包括签约作者的宣传,所以出版商会积极参与。读者,因为可以在巨量图书供应和竞争中得到价格上的优惠,以及挑选时候的可选性很多带来的便利性,自然也会欣然前来。写手,和出版商大体上一样的想法,往往也会接受出版商的安排而来。相关产业的商家,则因为同样的客户群体集中出现,冲着这种商机,都会积极前往。政府和主办部门,则是为了整个书展的名声也就是品牌效应,以及社会效益,也会积极组织。同时,在这样的聚合性的活动上,除了竞争之外,还存在了很多的交流机会,都是令人神往的。 可惜,这两年因为疫情关系,对于书展的开展有一定的抑制。相信,只是暂时的困难。

含羞草

图片
在他触碰路边的那棵含羞草时,他是蹲着的。这很容易理解,含羞草是比较矮小的植物。但是含羞草也是带刺的。想起来,另外的一种带刺的植物,却比较地高一些,也更加出名一些。那就是玫瑰花。 害羞的草和奔放的花,却生有同样的刺。这听起来有一些令人诧异,但其实从大自然物种自我演化的需要来说,一点都没有疑问。长刺自然是保护作用,让喜欢吃植物的一些动物不以它们为食物,这就加大了生命周期的延续机会。含羞草遇到触碰的时候,会低垂自己的叶片,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按照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抵御大风大雨的伤害。而玫瑰的花朵的奔放,是为了吸引虫子过来给我授粉。这些都是物种自我进化的内在需要。 但是,自从它们被纳入人类的思维,便超出了上面的这些设定,开始具有人类的目的性。抵御风雨的叶片闭合,成了害羞的表现,玫瑰的花,代表了爱情。 每一个做宣传推广的广告人,都应该深刻理解上面的这些事实。只有在人类的思维当中,物品才有了人类环境的意义和价值。只要进入了人类的思维,那么物品原本的原因好像就变得不重要了,人们只想要了解和理解在人类定义的意义环境里面的物品。玫瑰花和含羞草的例子,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当你在宣传一种商品的时候,你也是在注意你的受众的思维当中,对这个商品的定义和感受,而不是一直只是在那里强调商品本身是什么。商品本身是什么,并不是很重要,在人们的心目中,商品像什么,意味着什么,带来了什么,才是重要的。 所以,sell一个商品,不是在鼓吹那个商品本身,而是在发现和调动受众们对于这个商品的思绪和情感。你在做广告,但其实你是在做communication,你在和你的受众交流,你在学习和了解他们,你在感知他们需要和缺少什么,然后你再针对地给出offer。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广告人都深刻理解这一点,或者虽然深刻理解,但是到实用的时候,却往往忘却了,做出了相反的事情,王婆卖瓜,自爱自夸。这是以产品为中心和以客户为中心的两种商业思维的不同点。

红茶菌Kombucha的泛化品类

图片
红茶菌Kombucha在某些人群中是大名鼎鼎的,但是并非是在大众市场中,至少在香港的观察来看,很少能在大众化的超级市场里面看到有售卖相关的产品。 虽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众的,但是小众化的市场里面,往往来说消费意愿却又非常强烈,而且替代物或者说是竞争度是比较小的。在宣传和推广上来说,它在这个小众市场里面的传播效率是很高的,但是要突破到大的市场中,则还需要非常的成本,甚至是不划算的。 所以,在一个小而美的商业模式里,红茶菌Kombucha也早已经开始了它的深耕细作。 例如,红茶菌的红茶就有不同的很多选项,你在亞洲的市场上,可以找到它们使用了类似中国云南普洱来做原材料的Kombucha,还有用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对于红茶菌的培养来说,可能那些小的微生物并不介意这些茶的不同,但是额外带进来的风味就有了一些差别,这对于人们来说,是愿意能够有多种选择的。对于商业的运作来讲,太过单一并不好,有了多种原材料的可选性,也是有利于推广的。 另外,有的相关Kombucha产品已经脱离了饮用的范围。你可以找到某些产品,它们是宣传用Kombucha作为原料,从而提取出了有利于人们的皮肤的精华,制作出了皮肤的护理产品。这还是和大健康有所关联,但是品类上和原来的饮用性质则大相径庭了。 即便是在饮用的领域,也各有细分。市场上比较容易接受的,当然是已经罐装完毕的,买来可以直接饮用的Kombucha,但是对于一些更加注重品质的客人,或者是健康类实践例如健身、减肥等的深度爱好者,他们会选择自己进行Kombucha的酿造。这个时候,市场会聚焦在菌种的售卖,制作法的培训教育和书籍,进而还会形成兴趣相投小组的社交化论坛和服务。 有的此领域的达人,红人,或者说是KOL,会成为这些社群的核心。我们知道,在网上有几个美国的Kombucha的专家,写了几本书,成为社群里面经常被引用的内容。 但目前还不能说已经观测到Kombucha在往更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的苗头。毕竟,在一些大的购物平台包括taobo天猫、京东等,还没有发现大的销量提升趋势。

Kombucha这样卖,可以吗?

图片
他到一个潮汕的朋友家做客。这个朋友生意做得很大,所以,他经常过来和这个朋友谈谈生意经,看看有没什么新的商机,新的产品可以拿来宣传推广一下。既然是潮汕朋友,那么当然是喝功夫茶了。 他的朋友坐在茶座的主位上,手法熟练地泡茶。 他喝了一盅茶后,说:“你有没有听过 Kombucha ?” 朋友一下子没有听清楚,问:“什么茶?功夫茶,怎么没听过?” 听朋友这么一说,他知道听岔了,不过这个Kombucha的发音还真的有点像功夫茶的普通话发音。于是,他赶紧解释起来:“Kombucha是现在欧美很流行的一种饮料,它和茶有关,但不是原本的茶,是红茶加糖后发酵出来的一种健康饮品,有很多益生菌。前两年,因为好莱坞几个明星说喜欢喝,所以最近比较流行。” ”哦,这样。发酵的,那一定有股酸味了吧?一般人可能喝不惯。“ ”是,有个过程。和酸奶一个道理。喜欢的,喜欢得不得了,不喜欢的,就不能接受。有保持身材需要的人群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一些。“ 朋友给他把茶给满上,然后自己也喝了一口茶,思考了一下问:”这中文名字有了吗?“ ”有啊,叫做红茶菌。也有叫做康普茶的,不知道谁翻译的。感觉这个还可以。“ ”我感觉这都不好。可以叫做恐怖茶。“ 他听了吓一跳:”恐怖茶?这么恐怖?“ 朋友笑了:“你听错了,是孔明的孔,吕布的布,孔布茶!” 他一听,感兴趣了,这个和历史就有了关系。他补充了一个信息:“外国的推广人,不知道是谁,宣称这个最早是从中国秦始皇开始制作的一种茶饮。我们也可以从历史入手来考虑推广。孔明是文,吕布是武,文武双全,这可以有。” ”哈哈!你也觉得好吧?那我们就去做一个品牌叫做孔布主意,专门卖Kombucha。就算卖得不好,也可以卖别的东西嘛,这品牌名称先记下来。“ 其实这是他们经常聊的生意经的其中一个而已。想法是很多的,但是真正做起来,还需要很多的市场调研,各种条件是否能具备,还得天时地利人和才行。真确定下来了,感觉这个名称上还是有故事可以挖掘和讲述的。

发泡和不发泡的洗手液

图片
一按就发泡的洗手液,好像卖起来比一般的挤出来液态洗洁剂的贵很多。于是,好事的人便去研究了一下,得出结论是发泡的好像杀菌的效果其实不如液态的,还建议到 taobo 上去自行购买发泡泵来组装。 结论对不对不讨论了,但是商业的东西,最终还是要市场来认可和买单。既然市场认可了,人们有买这种产品,长期下来,这种品牌能存活下来,那么说明还是有其可取之处了。 发泡的过程,当然在泵头上,是比不发泡的要复杂一些的。因为要加上类似海绵的结构体,这样挤压得时候,空气和液体就会进行充分的混合,这个效应其实解释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很多个小人在吹肥皂泡,所以就产生了很多很多的小泡泡了。 既然泡泡是空气和洗手液有效液体的混合,那么同样体积的,发泡的和不发泡的相比,自然是不发泡的有效成份更多,因为发泡的里面有很多空气啊。当然了,这可以通过调节液体的杀菌成份的密度来保证达到有效的成份比例,否则就可能杀菌效果下降了。 发泡的好处之一,估计是因为已经被气体撑开了,所以分布比较均匀,可以容易地涂抹到手的各个不委屈,而不发泡的则是黏糊在一起,往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把手上都涂满。在这种疫情的时候,人们一天洗手的次数是非常的多的,提高每一次的效率,看来也是一个很有必要的选择。还有,发泡的好像而是容易清洗干净一点。 从宣传和推广的角度,发泡的这种好像还是更适合做内容,因为毕竟白色的泡泡,在人们的观念当中属于可爱形状,不像是非发泡的,软绵绵地挤出来,没有动感的美丽,也没有任何关于童年回忆的遐思。这样,在卖相上,自然还是发泡的广告容易打,也就是花同样的钱起到的效果会更加好一些。 当然了,市场上有不同的客户。所以,更为精明的客户,可能会计算到非发泡的在洗手和杀菌这个事情本身上,其实是更为划算的。那么,他们可能就会去选择非发泡的产品。还有一些客户,对此没有太多的细想,能洗干净就好,那么就买便宜的那种。 所以,市场对于发泡不发泡是都需要的,所以厂家也都保留了生产力。这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之一呢。

客户不喜欢战略,只要头痛医头

图片
按时间来分类,商业利益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利益。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大家都希望产出可以大于投入,也就是ROI要大,要赚钱。这个要求是合理的,也是普遍的。但是当被问到要多长时间收回成本时,则开始很多人回答越快越好了。 越快越好?谁不想呢?谁不喜欢见现拿现?但是任何东西的见效果都需要时间,需要等待,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 这种需要等待见效的时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战略需要的落实时间。战略层面的规划,涉及到更高层面和更大局面的条件成熟的培育,这需要的时间会更加长。 如果子弹飞一会儿的时间,这种战术性的时间,都不能够忍受的话,基本上对于战略层面的远期利益的等待,是不用谈的了。 这在宣传和推广上,也能看出来。广告的效益是有滞后效应的,而广告效益如果要比较精确的评估,实际上是需要在推广过程中多付出一些成本来放一些数据探针和参照。这种需要时间和额外成本投入的事情,对于中小型的商业客户来说,往往很难理解和忍受。 所以,商业宣传的客户尤其是中小型的客户,是不喜欢战略层面的宣传规划的,他们的要求很直接,要帮我实现销量提升,越快越好,而且需要越省越好,我尽量不要下成本。你不要和他们解释宣传预算比例,他们转过来会希望按销量和你分成,卖出去货了后再和你分,这样成本则由你承担。 这种生意模式并非不成立,但是要看双方的规模。这些往往在巨大的在线平台上,例如一些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他们因为本身巨大的影响力,而这些影响力是之前成本投入造成的,他们可以冲着流量换销量的方向,和一些商家达成利益上的对等交换。但即便是这么巨大的平台,也大量地采用了付费推广的方式在提供服务。 如果规模和实力不够,那么这种模式就很难做起来了。往往的情况,不是双方的生意谈崩了,就是最后流于形式,宣传agent就只是按部就班,做一些基础性的曝光操作,因为在那种预算级别下,实在难于做更多的操作来获取转化。 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很大的商家,其他的广告领域正在流于表面甚至退化成为平面设计而不是商业战略为主导的部门。 这里面就没有赢家。

要能反光看起来才高级

图片
因为人们有把东西表面洗干净的需要和习惯,这是一个好的进步的特性。洗干净的东西表面,往往因为光滑,所以会产生反光的现象。这是因为漫反射变成了镜面反射,原来吸光的污垢地方也因为清洁而变成反光,所以整体看起来明朗多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喜欢光亮光滑和反光如镜的东西,因为这在本能上会被认为是干净一些,是经过处理过的,卫生的,高级一点的。 确实,人们生活在阳光下面千百万年,某些对光线的认知和喜好必然是深藏在心理层面的,并经过遗传给到下一代。 光滑整洁有规律的光表面,还会带来衍射等看起来神奇的颜色现象,或者晶莹通透的效果。为了追求这种效果,人们不仅仅是通过普通的洗洁,而是还会经过更加高级的工艺,例如对金刚石的精工研磨,会造出非常令人惊讶的光效果,让宝石更加高贵。 所以,心理层面上的喜好加上后来工艺上的高大上,使得光滑表面更加显得高级。 但是,光滑并非能够主宰所有的美感。事实上,哑光也是一种装饰的追求。这种更为低调的做法,也能起到奢华的感觉,并且得到很多的使用。为了得到哑光的效果,表面是需要一定的粗糙度的。显然,经过工艺可以做到这些。 粗糙度显然也比纯粹光滑的表面带来了质感,这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包含了视觉触觉甚至味觉的刺激源,让物品显得更加独特和真实。 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成为可选的风格。当然,如果材料非常贵重,那么这些处理往往有一定传统而不会轻易改变。这些往往依仗岁月的深厚积淀而存在了传统中,并不是短期间的宣传推广而形成。 但是,进入一般的材料和市场,这些则成为了人们可以选择的喜好层面的东西。工艺,总是可以配合做成各种各样的效果,只要你能提出明确的要求。 而在广告业,使用这些不同风格,也成为对应不同受众时候的选项。其实,只要能引起共鸣,引起注意,那么都是好的广告风格和内容。并不是说金光闪闪反光才可以吸引人,还要看你所推广的是什么类型的产品,让你的风格切合它,并切合它的受众。这才是正确做法。

颱風的眼睛往哪裏看?

图片
台风有眼睛 ,台风眼里面风平浪静太阳高照,台风周边却狂风暴雨大做。 科学家们认为台风眼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周围的气流是网上,累积到中间便往下,这是一个气流的平衡需要下形成的内循环,在中心就有了一个高压区,而高压区的特点就是晴朗。 台风实在不适合做拟人化的描述,因为显得太过坏人了。眼睛有什么用,那眼睛注视的是台风的前旋臂破坏过的区域,然后台风眼看过之后,后面的旋臂会紧跟着再来一阵施虐。这台风眼睛,只是事中监督检查吧? 从整体量能的守恒来看,我们却可以意识到大自然法则的公平公正。并没有任何东西是凭空而来,此处的低,造就彼处的高,旋转往复的动力,是世界得以运行的根本。 台风是从海面上吸取能量,并慢慢长大变强。如果谁可以在实际中借鉴水中这种能量的聚集,那么他可能创造出非常庞大的作用场。这里并非是在说物理层面的实际的场效应力量,而是以比喻的说法,借指需要施加影响力的场合。 其实,推广和宣传的动作,也可能借助这种指导思想。归根到底,推广是流量的作用,这很像是水流,也像是空气流动也就是风。 而能够提供能量源头的海水,往往源自其庞大的平铺存在,这使得更大范围的骚动都可以被吸收进来。而这些吸收进来的能量骚动,最后还能凝聚成一体,这个和水体互相连接柔软但是不散开也不刚硬的特性有关。什么样的结构可以有这样的神奇?这真的是值得考究的一个问题。 如果推广者能够把流量骚动吸收和凝聚成一体化给解决了,那么他能借用的流量力可能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迅速地把产品推广出去。 而台风眼所比拟的,是中途的评估,是做出调整的根据。这么一看,台风好像有一些再营销的概念在了啊! 现实中当然有人在实践这种做法,且先不论他们的水平如何,至少其实可能从中看到一些元素的。例如,从众多的微信群中吸收的私域流量,汇集成为一股庞大的流量之力,这甚至造就了不少的大平台。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矛盾存在,就是原生平台对于流量存在私心,从而会竭力遏制这种大规模聚拢的过程,至少令其成本增高不少。

各种线缆

图片
电子产品越来越无线化了。但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摆脱线缆的约束了。一个原因在于成本的考虑,例如蓝牙的耳机相对于有线耳机显然贵一些,不一定是你要省下那些钱,你也可以考虑用省下的钱换来更精细的功能,这是机会成本的概念。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你的老设备还有在用,而你一时间还不会换掉它。 线缆是有接头的,有接头,这就意味着有标准,大小形状公母,终归是要能够对上凑齐,才可以连接,否则就是白搭了。这里绝无可以百搭的接口。 以手机的充电线来说,最初的时候,手机是可以拆电池的,电池就是有各种形状了,一般自己品牌的电池才可以用到。但是,虽然电池可以拆,那时候也有充电线了。 充电站本来其实很简单,正负极两分而已,最多电压有几个等级区分。但是各个品牌做出来就不同了,插口有的粗有的细,正负极可能是相反着的,形状也有扁的有圆的。这就傻眼了,大家肯定不能互通。所以,换一个手机后,非得换一个充电器才可以。 后来,有了统一一些的接口,也就是USB,但是也并非所有的厂家都支持,这里面是涉及到竞争的一些情况,例如市场保护等。而USB本身经过多年发展,也不断升级,以前的需要辨别正反方向否则插不进去,现在变成无论方向了。但是这就导致了以前的设备不能用现在线缆了,如果以前的线缆不见了,可能那个手机也会用不了了,除非你到 旧货市场去淘回来 旧线缆。 USB是有良好管理的组织参加的设计开发,结果尚且如此,可想可知,其他的一些情况会如何糟糕。 由于接口之间不兼容,导致了新一代线缆在推广时候会有一些障碍。但是消费电子产业天生有很强的淘汰能力,所以现在的新接口经过几年已经有了相当的普及。问题就是上面说的,旧设备受到不公平待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而旧线缆,有时候就犹豫要不要扔掉它们,万一哪一条要用到了,就麻烦了。于是,便收藏了一大堆旧线缆,到了几年后偶尔用一两次。 当然了,线缆因为只是正产品的配套物,所以它们的形态是被动跟随的。商家们只需要宣传推广核心的正产品,然后客户们自然就会配套使用了。所以,线缆的广告成本在面向零售市场方面是不大的。

洗衣服柔顺剂

图片
最初人们洗衣服,并没有这么多的添加剂。在清澈的溪水里面漂洗,或者在水井里面打上水来泡洗,然后用木棒人工捶打,那个时候可没有洗衣机,或者会加一些天然的皂角类植物的生成物。 但是现在人们洗衣服,却是需要加不少东西。幸亏,洗衣机现在留了三个格子,否则这些添加的东西还得算时间点分别添加,是非常麻烦。什么时候加洗涤液,什么时候加消毒液,什么时候又要加柔顺剂。 洗涤液是可以容易理解的,这是洗衣服的核心需求点相关的产品,就是去污。以前是肥皂,后来是粉状,然后再后来变成液体,都是跟随着形势在变换自己的形态。 消毒液呢,嗯,开始偏离古代了,我们穿过的衣服已经这么毒了吗?对,疫情说明了一切。好吧,接受。尤其是家里有小朋友的,更加小心翼翼。但是,很多洗涤液又说已经含有了杀毒因子? 然后,柔顺剂怎么一个回事?到网上一看,柔顺剂的用处和是否用,人们有分歧。尤其是,这东西竟然不用漂洗,放进去泡了一下,然后就拿出来晒了?化学元素就这么在衣服上,香味这么浓烈,有害不?我的衣服没有硬得像石头一样,为什么还要柔顺?各种疑惑质疑在用和不用的人们之间展开。 商业的本质是说服人们使用你的产品。从超市里面上柜看,柔顺剂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毕竟,有人买,才会有长期的上架。但是,疑虑还是有,有的人不用,那么就是说市场容量不如洗涤液那么大。 商家自然要开拓市场,否则何来增长?洗涤液的市场饱和,并且竞争白热化,自然就会有另辟蹊径的探索。产品当然是对着人们的需求,流行点的话就是人们的痛点。 对于某些人来说,衣物洗完了后感觉不如新的了,冬天被静电电怕,是个痛点,有的人则不以为然,穿一段时间就换了,那那么多讲究,而且还搞得很大一阵味道,你说香的,他可能感觉受不了。 所以,柔顺剂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利基。经过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做,宣传和推广,然后有人使用,口碑慢慢起来,受众就扩大起来。这是一个利基的基本操作方法。 但是,一个利基要称为一个大的市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感觉上,消毒液比起柔顺剂,这点上机会更大。

短平快视频时代

图片
抖音和Tiktok的异军突起,让短视频社交媒体掀起了一股股的风潮。如果你到youtube这种比较传统的视频网站上去找寻抖音流行,结果你会发现很多视频有关于此。这是一种奇特的现象,短视频平台往往鼓励用户发送十几秒钟的短视频,所以,很多当年的流行歌曲的副歌部分被反复的播放,突然之间就火了起来,但是人们并不知道整首歌是如何的,到了YouTube之后,可能人们才开始去完整的听整首歌曲。 为了让自己的视频火爆起来,短视频的拍摄者用尽心思。在他们当中,流传着黄金四秒的说法,说如果你不能在首四秒钟抓住你的受众的眼球,那么,用户就会和你说拜拜,直接把你划走,进入下一个视频。 另外,还有各种传说和迷思,例如,你的标题应该如何取,你的描述应该如何说,才能够被你的受众们喜欢,留住他们多几秒,让他们愿意为你而点赞。 短视频的平台上,人们普遍相信有一种推荐的算法,只要破解了这种算法的意图,你的视频就能够得到平台源源不断的流量支持,让你的视频被更多人看到,类似爆炸一样的传播效果。每一个想要得到曝光的,想到当网红的,都在挖金心思做自己的视频,希望能跟上平台的节奏,火上一把。 很多商业也跟了上来,其实这是一拍即合的事情,几十年来,网上内容平台凭借风险资本注入构建和宣传推广,等到有了足够的流量,他们就需要做变现的操作。让商家在平台上面得到曝光,做广告,自然是变现的一个重要方法。 商家自然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得到流量的扶持,增加曝光的机会。但是,曝光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你的内容被看到会让人看下去,了解你的业务。毕竟,人们看到你的广告,和看到其他内容是同等的,人们也许并不喜欢你的内容,就会刷掉你的。 所以,作为商家来说,和其他的内容创作者一样,也需要掌握上面说的黄金四秒守则。这是不小的挑战。 总之,技术和平台总是在不断的演化,商业总是在积极的使用这些平台进行推广和宣传,但是,广告的效率如何,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举个牌子的事情。当成本下去,结果发现效果没有的时候,不同的商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温泉蛋

图片
温泉蛋,顾名思义,是从温泉里面拿出来的蛋,也就是用温泉的地热做出来的蛋。当然,温泉不是到处都有,自然温泉蛋也是稀有之物。 因为很多温泉并非沸腾的百度之水,所以温泉煮蛋一般不是全熟凝固,而是溏心如凝脂。这更令美食爱好者喜欢,加上所宣传的各种温泉的富有矿物质之好处,更让这物变得知名起来。日本的温泉众多,所以温泉蛋有名。 于是,在一般的店里卖的溏心蛋也有被称为温泉蛋的了。控制火候,让鸡蛋的煮熟程度和温泉蛋差不多,对于潜心厨艺的人来说,不是难事。 对于比较较真的人来说,会讲你这个不是真的温泉蛋拉,温泉在哪?你是骗人的吧?但是对一般人来说,其实也可以接受了,温泉蛋的效果和这个也类似了,温泉又不是什么地方都有,能有吃的,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的。反正,温泉蛋现在一般来说都是指的用类似的做法弄出来的蛋,并非是一定要温泉泡出来的。 一个食物,会因为最初人们做它的时候的情况,在名字里面牢牢地加了最初时候地印记,这并不少见。这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地品牌现象。就算后面食物发生了变化,例如温泉蛋不是用温泉给做出来的,也还是被唤作温泉蛋。品牌,其实也是一种约定俗成,只要大家都认可了,那么就这么叫起来了,口碑也出去了。 例如新马泰一带很有名的海南鸡饭,其渊源是在海南岛,但是做法已经有了很多调整,依然还是叫做海南鸡饭。反正这已经宣传推广出去了,名头在外了,也改不动了。品牌有种维护自我状态的惯性,不是很轻易就能够改掉的。结果很多人还误以为海南鸡饭是在海南岛,连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也犯过同样的错误,这也难怪,顶着个海南的名头,不明就里还真的会犯错误。其实海南岛上原有的鸡饭是用另外一个名字,两者的口感主打方向是有所不同的。 作为商家,如果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能不能借鉴这种呢?其实这些大众化的传统食品的成名,往往来说有物竞天择和随机的成分在内,要真说不能模仿,那也不尽然,不过终归是难度很大。随机的东西,一个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有大的基数,也就是多试几次,也许就成了。试错,终归是要成本的。

机器人售后服务

图片
电话发明后,对于商业帮助最大的可能是呼叫中心call center的发展和成熟。上个世纪,有很多利用呼叫中心大力促进业务,从而完成了品牌大业的例子。 虽然,销售者仍然推崇面对面的接触和推销,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那样的交流可以调动受众大部分的感知和心理反应,给予受众最为全面的体验,对于促进成交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有一部关于销售员的日本电视剧,风格幽默诙谐,里面的销售员一边跳舞一边显露出自己强大的小腿肌肉,大声宣称销售就是要勤快地去拜访客户,要走路走到腿部肌肉发达的效果,你就能做成大的业绩。 这恐怕真的是那个时代的优秀销售员的状态,他们可能凭借这一点做成了公司的销售总监。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位总监上去后不采用更新的方法。 当技术更迭升级换代,某些在单一场景里面效率无法和传统做法比较的流程,因为单为成本大幅下降并且能够成规模复制操作,它们就在规模化方面获得了对传统做法巨大的优势,然后迅速取代了传统做法。 例如当电话呼叫中心可以大批量的通过精准呼叫宣传和推广,并做成生意时候,总监们是不会拒绝电话公司的提议的,而且他们不做,对手也会做。 因为上面谈到过的当面销售的天然优势,估计电话中心并不能完全消除那种需要,尤其在某些尊崇客户的销售过程中,为了表示尊重,是需要高层面的人员进行现场的拜访的。 但是售后过程看起来就比较容易完全被呼叫中心所替代。其流程相对单一,而远距离的投诉有时候对平复对方的怨气是有帮助的。 当时间不断的推移,进入了移动互联的时代,同时人工智能也出现了。售后服务进化成为机器人主导的自动化平台是自然而然的。 大比例的普通常见问题,结合检索技术和人工智能,是可以快捷的给客户进行答复的。这相对于传统的庭院深深的电话呼叫按键和等待,是提高了体验。 对于复杂的问题,人工智能显然还不能胜任,此时,留一个可以轻松转接到人工服务专员的链接是非常必要的。那样可以正好的服务到那些最较真但也可能是具有强大购买力的客户。

汽车展会上的美女模特

图片
人们习惯了在汽车展会上有美丽的女模特站在车的旁边,微笑地让人们围着拍照,也不排斥有人过来一起合照。 人们习惯,男人们喜欢。 但是,为什么会想到在汽车的展会上请模特来站台呢?如果是卖时尚服装,让模特穿着时装进行走台,那是很自然的,因为女士服装让女士展示,是强关联的事情。 但是,汽车不是啊。虽然有香车配美人的说法,但那并不是一种产品的自然属性的体现,而是额外强行关联形成的观感。因为,车不一定是女士来开,而女士也往往不是车的主要喜爱和使用者,不是市场的主要组成。车当然也能打时尚和时髦的产品特点,但那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其他的,例如动力,操控感,舒适感,社交身份认同等等,有非常多的特性是面对男性用户的。 例如,作为动力,强烈的推背感,是很多爱车人士为之疯狂喜爱的,油门一踩下去,澎湃的动力,车和人都如同脱弦之箭。当要展现这种特性时候,除了实地展示,能让人想到的一种方法是在展会现场放一个实际的发动机,现场有人讲解其过人的性能,并运行起来发出轰鸣,让人们感受到真切的动力感觉。 这从逻辑上来说是很正常的想法,然而,几乎没有人这么做,最常的营销方式,依然是让模特在现场站着进行推广和宣传。 商业上计算成本和收益是一种自然的专业,既然这么多的商业车都选择了同样的展示方式,我们倾向于认为,车品牌一定是从这里面得到了高的回报率,也就是和促进销量比,几个模特站台的费用是划算的。 其实,开车和爱车的人中,只有非常少数的人才会对车的构造的细节感兴趣和了解清楚,一般人对于车只是从驾驶上来看,或者外观来看,内饰材料来看,所以他们属于车的应用层面的用户。当人们对某样物体并非深入了解时候,人们的判断会根据一些边缘的相关信息来去做,而不是深入的细节本身。 所以,正是从这种人心理出发,广告为了宣传新的事物或者型号给别人,就采用一些大家本来就熟悉和喜欢的元素,先引起你的兴趣,降低你的心理防范,在慢慢的让你接受所宣传之物。 另外,这种手法也容易引起围观热潮,利用人们的羊群效应心理,把热闹搞起来,提高曝光率。 这就是原因所在了。

两耳不闻豆外事

图片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古时候留下来的话,到了现在可能要改一下了,改成为两耳不闻豆外事。 这个豆是怎么一个回事? 如果是在十年前,你这样问,回答会告诉你,这个豆是咖啡豆,意思是在吸引沉浸在咖啡的香味和味道里面,在咖啡馆里面阅读和学习,或者工作。这样的场景,放在现在也还是适用的。 但是因为一种新的豆的产生,这个两耳不闻豆外事就又有新的解释了。 原来,以前叫做耳塞的东西,自从上面挂的线被人们剪掉了之后,就不在用耳塞或者耳机这种老掉牙的称号了,直接用了一个英文叫做bean,也就是两颗豆子的意思。 先从技术方面来说,剪掉线这种操作其实也不简单,是无线传输技术很多年发展,终于做到可以比较省电的传送更多的信息,包括高保真的声音信息。剪掉总的线,也就是接在手机或者播放器上的那根,是比较早之前就做到的了,那时候还是称之为蓝牙耳机,因为用蓝牙技术比较多。 那个时候,两个耳塞之间还是有线连接的,这倒也不是很麻烦,因为中间这段正好成为一个挂在脖子上的部件,如果不用耳机的时候,放下来正好有脖子挂着。这中间的部件,有的是用软线,有的则是用的部件。 对于剪掉线这种事情,消费电子的消费者和设计生产者从来就没有失去兴趣。所以,中间这根线,最终还是被剪掉了。那么,原来用线来做互相协作联通的做法,就要改成了无线来做,自然要花去技术工程师一些时间来做了。 做出来了之后,产品外观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一根扁担挑着两个水桶,变成两粒分开的让人看着就喜欢把玩的东西。于是,营销和广告宣传推广很快发明了豆这个叫法。 于是,两耳不闻豆外事,就变成了专心听着自己耳机里的内容,不理会外界。在看书,或者工作的时候,用轻音乐来隔断外界的干扰,是其中一个场景。打游戏,看视频,也用来隔断和他人之间的互相影响,是另外一个场景。还有跑步时候,也带着,一边听音乐一边跑步,这也是很常见的场景。 只是,时不时还是要摘下两颗豆,听一下自然的声音,回归一下窗外,也保护自己的耳膜。

在脸上写字的广告

图片
在地铁看到一个灯箱广告,半边是一个美女的笑容照片,在美女的右边脸上,写了两行广告词。这并不是一种常用的宣传推广手法,但确实有其道理所在。 据说真的有脸盲症,但那是非常稀少的情况。人类这么长时间的持续发展,眼睛和大脑对于脸部非常的敏感。婴儿时期,就能认出妈妈的脸了,这应该是基因层面就有的技能。人们在面对他人时候,人脸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吸引目光。 用人脸作为广告的画面元素,是常见的手法。因为这样对于人们来说,容易产生代入的亲切感。根据广告标的的客户群分类,选择不同年龄的人脸部,容易受到吸引相关客群的作用。例如,老人院的广告,出现长者的脸孔,少儿教育的广告,使用儿童的面孔。当然了,这种内容是要征得当事人的授权同意的,否则有肖像权和隐私权方面的法律问题。 如果使用了知名人物的脸部作为广告,当然效果一般来说会更加的好。熟悉度让人们第一时间就会注意到你的广告,甚至有可能带来衍生效应,产生爆炸性的信息传递效果。不过,这对于广告主来说,就有成本上的考量了,知名人物的广告代言一般来说都不便宜。所以,能够选用这种代言的商家一般实力都比较强,对于设计和投放渠道等也都会有高成本的选择空间,整体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但是,使用名人脸部广告,也要注意避免喧宾夺主这种负面效果。 因为脸部如此的重要,所以成为广告的常选元素。由于脸部这么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在脸上写上字确实是一个比较取巧的方法,容易让人们第一时间看到广告词,了解广告的意图。 但是,正是因为脸部如此的重要,在脸部写字当然也要顾虑到是否对当事人有所负面影响,必须事先征求其意见。所以,可能因为这样,使得这种方式并不会普遍的出现在广告中吧。 脸部对于广告的重要性是明显了,但这并不否认非人脸的元素也能起到优良的广告效果。主要元素的选择,还是那几个要素的考虑,是否能吸引人,是否能代入广告的标的产品或者服务关联度。就算在使用人脸,也可以选择并非是真人的脸,例如卡通人物,往往在某些场景能得到非常好的效果。

網紅和KOL

图片
KOL是英文单词 Key Opinion Leader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关键意见领袖,简称意见领袖。虽然有领袖两个字,但这并非是一个政治领域的词语,实际上是源于媒体传播领域的二级传播理论,认为经过KOL的两层传播更容易改变接收者的态度。 在中国,则普遍使用网红这个词,实际上就是网上的KOL。中国的文化里面对红色是正面的感知,表示喜庆,表示火爆。所以,虽然交通灯这种基于光视觉心理的体系和西方用了一致的标准,但是像股票交易系统就采用了完全相反的颜色表示,在中国,红色表示升,而绿色表示跌。所以,网红这个词在中国的意味中大体是个正面的,而个别网红因为个人行为导致的污点,则应当视作是个别特例。 KOL这个词的角度是说某种人他们具有能影响别人的能力,网红这个词的角度是说这些人很具知名度。很大意义上来说,这两个词描述的是同一个事情的两个侧面,也就是知名度和影响力之间的正相关是非常的强烈的。只是中国文化的难得糊涂倾向,使得日常用语倾向于描述某种状态,而西方的文化则倾向于描述某种动作及其结果。这是文化和思维习惯的差别和取向,并无高低之分,深究起来虽然有趣,但是篇幅会太长。 关于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关系,则涉及到人的信任度来源,从众心理,认知的边缘路径等。人抵触某些东西,往往基于心理层面的安全本能,而未知的、未确定的,则往往最会激发人的抵触心理,所以当一个人或者物品知名度很高,人们对其熟悉度高的时候,心理上的最初抵触往往就比较少,而倾向于认为其带来的其他信息可信度也比较高。当比较多的人都持有这种观点时候,所谓的羊群效应也开始出现,实际上也是一种信任成本的考虑,既然大家都觉得对,那么很有可能是正确的,虽然这可能会带来盲从,但确实是有其道理存在的。加上人的认知体系里面,往往在不是非常深入了解的领域,倾向于使用边缘性的信息来进行判断,而不是理性分析其核心信息,这就更容易让人群相信某些知名度高的人物。 网红或说KOL,为什么在网上的商业推广宣传中很活跃,基本的原因就是这些。在中国,一个大的网红直播带货,能顶上几个广告营销公司的功效,不容小看。  

你随变,我随意,瓶子主宰形状

图片
人们使用的很多甚至可能是多数商品的有效成份是以液态或者半液态形式提供的。例如洗发水,例如沐浴露,例如洗手液,例如油。 液体没有形状,如果给它们一个平面,它们就会在重力作用下彻底躺平。躺平最近是一个热门的词语,大致是相当于无为的消极方面。但人们用钱买来这些液态物品对它们是有要求的,绝对不能让它们躺平,而要站立起来,时刻做好准备为人类服务。 所以,各种各样的容器被发明出来,用来限制液体的消极怠工,并分装它们,以便从工厂里面运送出来,到各个商场去售卖。 工业包装设计和制造是一门学问,是很专业的人在从事这些工作。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很专业,才看到了世界上时不时的有一些很专业,或者说奇怪的产品形状。 当然,专业的意思是指的能设计出符合需要的产品,而需要什么,也属于专业的范围,因为那些需要的点可能是经过几十上百年的经验积累,或者说是成千上万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总结才得来。 例如,用来装液体的,首先一个你能放得稳,否则都洒了。还有,运输的时候能放得紧密,否则可能运输费用大增。另外,人们抓住要趁手,要舒服,否则不好用,我们不买。外观看起来要美观,要和别人有所不同,当然首先你要知道这个别人指的是你的竞品,你得知道它们,然后收集它们的足够资料或者说是商业情报,然后你得做很深入的研究。 说到这里,好像就已经足够专业和繁杂了。让人开始有些后悔,也许我说的那个奇怪,是人家有自己的专业考虑,是我自己孤陋寡闻却乱来猜测吧。 是的。因为这个专业两个字包含的还足够多,真的并非是一个圈外人能完全理解。例如,还有宣传和推广方面的需要,辨析度的产生,细分市场的触达,容量的设置,法规的符合,等等。 所以,作为非专业的使用者,往往也就只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觉来挑选这些了。或者只是别人的一句话,或者是自己试了一下感觉还行,你绝不可能普通设计方那样考虑方方面面。当然,你的挑选方法,也是设计者感兴趣的,但也是最可能让他们大跌眼镜的。 什么?你竟然是这样想的?这不是我设计时候考虑到的。 这是,一个迷思。但总不能成为不好好设计产品的借口。毕竟,有用还是没用,往往都不容易判断。无论如何,得做事。 图片来源:pixabay.com

做网上宣传推广

图片
人们总是因为不熟悉,所以把一些东西的本质认为成是新的事物。其实,真正的创新,尤其在抽象意义上的创新何其的难! 所以,当你听说到在网上做宣传推广这种看起来挺新奇的玩意儿时,你如果要是觉得太神奇了,那么你就错了。 本质上来说,广告就是把自己的业务给别人讲,反复讲,讲好的方面,为了不让别人感觉到心烦,还要时不时变一下说话方式,还要控制一下节奏。然后,是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下讲,你要为了在竞争中胜出而付出你的努力和成本。 线上线下都是类似的。 简单来说,有两个方面很重要。一个就是创意,也就是你的内容。很容易想到的创意是一句很鼓动人的话,可能再配上一个诱惑的图,再当然加上一些联系的资料。这些印在单张上,在大街上派发给人们,或者在手机上显示给人们看,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广告领域的内容既然被称为创意,显然是有其特殊要求的,一个就是要能抓住人们注意力,所谓的eye ball效应,引不起人们注意的广告都属于同一类型,浪费钱的类型。还有,内容得反映你的业务特点,人们看到你的创意,除了不嫌弃甚至还有点喜欢之外,他得能理解你在说什么,你在给什么业务做广告,否则前面的注意力都浪费了。另外,还有容易记住,不要全部,要有一两个点能让人记住,一两个就够了。因为人们并非会在看到广告时候就买你的服务或产品,而是下一次看到时候突然想起,就容易购买。 当然,线上线下也不是完全一样,例如屏幕大小,互动性,色调等等有其特殊性的地方,会丢掉一些传统做法的可能性,但也会增加一些新的更有效的手段,例如互动性可以让你的广告和用户更加接近。 另外一个就是曝光,也就是把上面的内容给你的受众看。这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过程。里面涉及到你怎么挑选你的受众群体,怎么投放才能有效的到达你想要接触到的群体,你投放的频率多高,才能既引起注意又不至于引起反感。 这几年有渠道和触达群体的概念,不同的渠道往往触达不同的人群,但并不意味着人群之间不存在重叠。线上线下都有不同的渠道,谨慎地选择它们,在触达频率上保持适中。如果人们从不同的渠道接触到了相同的文案,估计印象会深刻一些。 重复触达是需要的,这属于remarketing再营销的范围,源自广告界的一个基本认知,就是平均看到六次广告,人们才能对其作出有价值的反应。 从本质上来说,线上广告和线下有其本质上的一致,有了这个认识,除了有利于理解网上宣传,还有利于综合使用不同种类的广告,取得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