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和商业

商业总是挖空心思地让人们去花钱消费。但商业不是可以随意操控人类思维的魔法师。只有切合了市场上消费者的需要,顺势而为,才可以让自己的商品和服务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青睐,才可以让人愿意为它们付出价钱。


情人节是强劲的商业需求场景。这里面具有强烈的一方给另外一方送礼物的需要,这种需要除了受客户内部两方的内在情感所驱动,还受到习惯的力量,大众化攀比心理等等的驱动。而且,这种节日有周期性,一年是一次的。

当然,商业并不满足于此。为了加大年销量,中国人或者说华人文化圈子的商家,从参照西方的情人节,在其他的中国节日里,也炮制中国情人节的故事。其实中国古代相对保守的文化氛围,并没有产生显性的情人节这种说法。但是情感的事情,本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商家们并不难找到一些依据。所以,七夕被打造成为中国的情人节。

这样,卖花和卖礼物的,当然还有奢华就餐环境,等等,一年就能够有多一次的机会让人们消费了。

不用多说,这样孵化出一个新的节日氛围的做法,可能是有一个最初的一个商家发起,但一定不是只靠一个参与方能够做成的。一定是很多很多的商家跟风炒作,宣传和推广,才慢慢地成了一定的规模。然后消费方也跟进。这就慢慢地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再通过跟风和口碑传播开来,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当然了,除了专门的情人节,在爱人之间关系上做文章进行市场挖掘,还有不少的点子可以做。商人们,只要肯动脑筋,还能想到很多很多。例如,情人之间闹了脾气,道歉要怎么办?如何打破尴尬?这里面可以设计一款产品了。当然,很多点子,很巧秒,很多点子则不那么巧妙,大多数的点子都失败告终,只有很少的点子成功了,而成功的点子,不一定就是很巧妙的那批点子里的,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点子。

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中国人对做成事情的条件的最苛刻的描述。而且,你并不是完全知道你是否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你唯有决定做或者不做。终归还是要做的,因为毕竟还是有人成功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这句网络流行语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