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和商业

岁月饶过谁?这句话问出来的时候,颇有一些伤感的意味。是的,时间永远不停留,很多人物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变化,甚至远去,不再回来。能留下来的痕迹,只能是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的一堆信息,也就是每一个人的记忆。


人总是会回忆,回忆起来的过去的东西,但是可能在身边却很难找到了。这就产生了一种重新再见到,再拥有,在享用的渴望和欲望。只要产生了需要,就是市场,市场在,商业就会跟随。

如果每一个人的回忆,是和其他一批人共同的,这样的回忆,比较容易显露出来,商家也容易在这上面抓到商机,经过一定宣传和推广,也容易在市场上遇到潜在客户。然后在taobo上开店,就可以大卖了。

但有些回忆,则不是属于大众的过去印记,是某一个个人自己的生活印记。这种,就不一定有一个市场了,商家一来是捕获不到这种需求,二来因为市场比较小,也可能产生不了进入的欲望。当这种个人的怀旧欲望比较的强烈的时候,他们会自己行动,也会产生主动请求商家进行专项的服务定制产品的可能。但是,如果这种欲望不强烈,那么,也就是回忆一下,伤感一下,憧憬一下而已了。


怀旧市场的切入,货品当然是一个,文化产品则更加的容易,这里说的是小说和电影电视等。因为本身就是在讲述故事的工具,这些文化作品,通过抽离当时当地的形象,代入时代背景,将人物的故事再进一步的赋予流行因素,则更加能够火爆。火爆在宣传上代表流量,流量就是消费群体,是可能为此而出钱买单的。


怀旧的例子,例如几十年前的冰棍,和现在的冰淇淋这种高大上的东西比,比较粗糙。但是经过再一次的包装,确实有人把一根冰棍给做得局部地区大火,甚至往地区外有辐射。在服装行业,则周期性地发生怀旧风格的回归,并成为那一年的流行。如果将流行服装业的历史梳理一下,会发现这种周期性的明显。互联网时代的升级换代更加的快,这意味着产生怀旧效应的东西会更加多,场景更加频繁,五年十年前的游戏产品,可能就是现在的一个怀旧场景。但伴随着的,自然也是每个受众群体的细分,小群体为主,所以产生非常多的垂直。


评论